回家过年|平泉:一个县城的养老现状观察

2024-10-10 11:47

  回家过年,大概是中国人最整齐的一项集体仪式了。它是人们与故乡亲人的聚会,也是与自己心照不宣的约定。不管这一年在外经历了什么,至少春节这几天里,我们可以尽情感受亲情温暖、家和心安,哪怕风雪交加,一样无惧无阻。

  家是一个实体概念,也是一方心灵坐标。心之所系很难更改,实体坐标却日新月异。无论一座城市的基础设施,还是人口结构或社会阶层;无论群体消费升降,还是个体身份心性,都在发生着巨大改变。这改变,是变幻大时代打下的印迹,也是国家发展路上的刻痕。

  这个龙年春节,是三年疫情之后第一个秩序全面恢复的春节,这让我们得以更自由地流动,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家乡——这个熟悉又陌生之地所发生的变化。

  基于此,我们策划了本次“回家过年”专题,试图通过和讯编辑对各自家乡的观察记述,为读者呈现一段关于中国经济变化的微观切片。个体的观感总是片面的,但它却是真实的人间烟火,鲜活的众生世相。

  人们常说,清朝实际上有三个都城:发家的沈阳,定都的北京,避暑的承德。河北承德因避暑山庄的兴建而诞生,是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。我的家乡是承德东部的一个小城——平泉。

  在2017年撤县设市的浪潮中,平泉成功“立市”,成为承德首个县级市,城市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楼房越盖越高,街道越拓越宽,店铺也越来越多,几乎每次回家都能感受到新的变化。

  大年初二的午后,我和家人在家乡的街巷遛弯儿,竟发现之前常去的一家酒店已悄然改建成了养老公寓。而我也渐渐看到,身边的养老院越来越多了:原有机构并没有大规模退场,新机构的数量正在不断增长。

  而养老院繁荣的背后,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:大多数机构为低龄老人照护高龄老人,并不能提供规范的医疗服务,优质的养老资源像学区房一样稀缺。

  位于市中心广场附近的一家养老院,已经经营了六年。推开大门往里走,长长的走廊上有一位老人坐在椅子上晒太阳,见到陌生人来访,老人不发一语,只是目光直直地看着我,一种与闹市格格不入的静默气息迎面而来。

  里面老人的房间,是布局相同的单人间或双人间,摆放着单人床、床头柜、休闲椅等简易家具。老人们似乎并不太在意自己的隐私,即使屋里有人也大都开着房门。此时恰逢饭点,老人正三三两两地走去食堂打饭。

  这里的管理员介绍,该养老院主要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、失能照护等服务,收费主要看老人的健康状况和居住条件,每月最低1200元。

  “老人能自理,住单间,一个月1200元,带卫生间的加200元;半自理的1800起步;不能自理的最贵,要看具体情况。”管理员称,食堂按时供餐,如果老人突发急症,院里会帮忙打120,通知家属。

  坐落于城北的一家养老院便是由三星酒店改建而来。养老院基本保留了酒店原有的结构,一楼大堂改为老人活动室,二楼以上的客房改成了老年公寓,另外每层楼面上稍大的房间被改成了食堂。

  养老院管理员带我们去往二楼,这里的房间大都是宽敞的大屋,屋里摆放着五到六张床位,护理人员和老人们同吃同住,屋里配有卫生间。我转了一圈发现,二楼大屋基本住满了人,仅两个房间还有空床。

  管理员说,住在大屋的老人都是行动不便、需要护理的,收费每月3000元至3500元不等。她随手指了指身边的一位卧床老人道:“这奶奶上个月才做完手术,平时吃饭、擦身需要护工照顾,六人间每个月收她3000元。旁边那两张床躺的是老两口,平时能相互照顾着点儿,费用上可以商量。”

  她坦言,能自理的老人是最方便的,一个月费用2000元以内就行。半自理或者不能自理的就要贵很多,这种情况最好选择一个护工照顾四五个老人的方式,一个月的费用可以控制在3000元至3500元。如果想一对一陪护,费用可能就要翻倍了,否则养老院成本也覆盖不了。

  据我观察,市里民办养老院居住的主力人群是行动不便、身体脆弱的自理、半自理老人,收费标准依据硬件设施的不同情况上下浮动,价格多在1200元至3500元。至于照护服务、人文关怀等软性条件上,养老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,因此,人们对养老机构的期待也不高,顶多是冬天冷不着,夏天晒不着,能吃上口热乎饭。

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无论是受制于养老机构的现实环境,还是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,去养老院都是走投无路之下的选择。

  当我问邻居阿姨是否愿意去养老院时,她坚定地说,“不去,等我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,护工对我不好怎么办?天天躺在床上自由都没了,活着还有什么意思?”

  她打算,如果以后子女不能在身边,就请钟点工上门帮忙,如果经济条件允许,也可以找个年轻一点的保姆在家照顾,反正不去养老院。

  身边一位长辈觉得,如果实在没办法,也可以考虑养老院,但养老院的条件让他有很多顾虑。一方面是吃不习惯,食堂做什么就要吃什么。另一方面,养老院的护工也大多是五六十岁的老年人,像心脏病和“三高”这样的老年基础病得不到专业护理。此外,也担心没什么娱乐活动,觉得无聊、孤独。

  虽然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逐渐动摇和弱化,但大部分老年人仍会将家庭视为养老的第一选择。在他们看来,居家养老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和舒适度,而养老院则是孤独、束缚的代名词。

 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现实。平泉市人民政府2022年5月发文指出,全市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居家为基础、社区为依托、机构为补充。从相关数据看,平泉市常住人口39.9万人,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占比超7%,约3万人,大都为居家养老。全市养老机构24家,可提供床位2776张,其中护理型床位1288张。

  不仅市里,很多人口较多的乡村也都有自己的养老院。家住西坝村的张婶说:“我们村里就有养老院,有床位,九百块钱就能住。但照护方面不太方便,我不太想去。”

  除了传统观念没有转变外,还与养老院普遍服务水平不高有关:大多数机构为低龄老人照护高龄老人,并不能提供规范的医疗服务,优质的养老资源像学区房一样,数量少且价格贵。

  我通过养老咨询平台安养帮查询了平泉的十家养老院发现,仅泰康养护服务中心医院1家设有康养区及医疗区,开设有相关科室。但费用高昂,以养老四人间为例,即使是能自理的老人,每月的床位费和护理费也已经高达6600元,半自理/轻度失能的老人,每月费用7100元,而特护/重度失能的费用则在万元左右。

  “好的太贵住不起,便宜的去了怕受气。”成为大多数普通人对养老院的基本印象。

  实际上,很多老人在选择养老机构时都有医疗方面的需求,他们希望小病能及时发现、治疗,大病能早点转到上级医院。但对于机构来说,经营“医养结合”模式的养老院并不容易,在医保、资金和人力上都有困难。

  一位养老院的工作人员透露,单是护理人员就不好招,待遇不高,压力责任又大,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来。如果机构本身规模比较小,床位不多,招人就更难了。目前大多数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,都是五六十岁,肯吃苦、有耐心的老人。

  “其实机构的设施、床位都够,但入住的老人不多,如果老人多了,利润高了,就能请更多、更专业的医护人员。但如果你想医养结合,在机构里设立医疗科室,那不好说,要考虑得很多。”他表示。

  老龄化、少子化趋势已不可避免。联合国预测数据显示,在悲观、中性、乐观假设下,中国65岁老年人口占比都将在2035年左右突破20%,届时老年人口抚养比将突破30%,即平均约3.3个年轻人要赡养1位老人。

  老龄化呼啸而来,我国老年人的空巢、独居,以及“带病生存”现象越来越普遍,背后诞生了大量的日常照护和健康管理需求。

  一份针对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显示,在我国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,有超过85%的人患有慢性病;近50%的人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的慢性疾病。

  此外,失能失智老人也需要大量的养老服务。目前我国85岁以上的老人中,中度和重度失能的比例接近四分之一,失智的比例为18.3%。但从供给端看,优质的医疗资源、康养资源稀缺且集中,很难负担起庞大的老年人群需求。

  推进健康老龄化,缓解“养老焦虑”,已刻不容缓。2022年2月,国务院发布《“十四五”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》,提出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,构建和完善兜底性、普惠型、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,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、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。

  而平泉也正积极响应号召,加快养老事业和康养产业协同发展,力求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的养老服务。

  按照相关文件要求,平泉市重点推进医养康养服务,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开办医疗服务机构或设置医务室、护理站;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,使养老护理员普遍掌握急救技能;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能,促进养老机构床位向护理型转型等工作。到2025年,市级建成1所以失能、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供养服务机构1所;2025年年底前,建立1所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市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。

  或许,变老并不可怕,重要的是家庭、机构和政府共同发力,实实在在为老人的晚年生活托底。因为,没有谁能永远年轻,善待老人,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,也只有在老人真正受到尊重的社会里,每一位年轻人才能安心打拼、放心老去。

 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。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证券之星对其观点、判断保持中立,不保证该内容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数据及图表)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、真实性、完整性、有效性、及时性、原创性等。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股市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,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,请发送邮件至,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。